人体骨骼按照其组织结构分为皮质骨和骨松质。正常人在30~35岁之前,骨骼不断发育,皮质骨不断增厚,骨小梁变得致密,骨骼既坚硬,又有一定的弹性,骨量达到一生最高骨量,叫骨峰值。35岁以后,骨皮质逐渐变薄,骨小梁变细。女性40岁以后、男性55岁以后,有的皮质骨逐渐变薄,骨小梁断裂,骨髓腔增大,发生骨质疏松且易并发骨折。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使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是疼痛、身高缩短及病情性骨折。
1.腰背部疼痛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尤以腰背痛多见,其原因是骨吸收导致骨的微观结构退化,表现为骨小梁变细、变薄,乃至断裂,这实际上是一种微骨折,导致腰背部疼痛,甚至周身骨骼疼痛。如受外力压迫或无明显外伤的椎体压缩、微骨折、椎体楔形变等均可引起腰背痛。另外,因脊柱的负重能力降低,当腰背肌的负荷过大,又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时,易导致肌肉劳损和背肌筋膜炎。
2.身高缩短或驼背畸形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脊柱是身体的支柱,主要功能之一是负重。椎体大部分成分是骨松质,而骨松质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的改变。由于骨小梁破坏和骨量减少,疏松的椎体常因受压而变形,致身长缩短或出现“龟背”。若身高在1年内缩短3~4cm,应高度怀疑骨质疏松症。
3.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常见的并发症,往往在轻微的活动中,就可发生骨折。这主要是由于骨骼抗压缩能力下降、骨强度下降,脆性增加,而难以承载负荷,容易发生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发生于腰椎、腕部和髋部。长期椎体压缩性骨折还会引起胸廓畸形和肺容积减少,导致肺通气不足而出现心悸和呼吸困难。在各种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中,尤以髋部骨折的并发症更为严重,其致死率、致残率最高,极大地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症的运动防治
无论是预防或治疗骨质疏松,均提倡积极参加各类运动。大量的研究已表明,运动不仅是骨矿化和骨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能促进性激素分泌、调节全身代谢状态,从而减少骨量丢失,达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此外,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和提高肌腱和韧带的顺应性、延伸性和柔软性,提高平衡能力和灵敏能力,从而预防或减少跌倒的机会,降低骨质疏松症骨折发生率。
1.运动防治的原理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原理课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运动的应力效应: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的功效在于它对骨的应力效应和对神经肌肉代谢的良好影响等。具体表现在:
1)运动产生的肌肉张力和机械应力作用于骨骼,导致骨组织的特异性变性,改变骨内的压电位,进而刺激成骨细胞生成,促进骨形成和重建,以维持骨量或增加骨密度,并使骨的弹性增加,抗弯曲、抗挤压和抗扭转的能力增强。研究已证明,在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人中,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骨质的大量丢失,从而起到了维持骨质水平的作用。
2)动态运动和静态运动产生的肌收缩可以使肌神经细胞保持持续较长时间的兴奋,提高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使神经冲动发放增强,并可增加肌红蛋白的含量及使肌增粗,增大肌强度。
(2)运动的激素效应:内分泌在维持骨骼正常代谢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可以促进骨的蛋白质合成,使骨基质总量增加,及有利于骨的钙化。尤其是睾酮和雌二醇,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皮质增厚和骨密度增高。
运动能够通过调节内分泌功能来促进骨形成,并可增加睾酮和雌激素的分泌,促进骨代谢。
(3)运动的补钙效应:运动的补钙效应可表现在:其一,运动可提高需钙阈值,促进钙的吸收。运动在增加骨质的同时,也增加对钙的需求量,即提高了需钙阈值。相反,当长期不运动如卧床或肢体固定时,骨对钙的需求量减少,大量的钙从尿中排出,从而降低了骨密度。其二,在进行室外活动时,可接受充足的阳光照射,使维生素D含量增加,从而促进钙的吸收。其三,适当运动,可改善骨组织的血液供给,从而促进了钙的吸收。
(4)运动的肌力效应:运动在增强肌力量的同时,也增加了骨质的水平。Frost认为,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质量(包括肌质量和肌力)是决定骨强度(包括骨量和骨结构)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人体内肌力对应骨量是一个大致不变的比例关系,女性中与年龄相关的骨丢失往往会伴随着相应的肌力下降。因运动可使肌的体积增大、肌力增强,所以运动在增加肌力的同时,也维持或增加了相应的骨量。
2.运动方式虽然高强度、爆发力的运动对骨骼的应力刺激大,但这类运动方式一方面对患者的循环系统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在反复承受高应力的作用易发生骨折。所以在骨质疏松的运动防治中不推荐高强度、爆发力的运动,尤其是老年人或骨质疏松症患者应予以禁忌。美国运动医学会推荐的“骨质疏松预防运动方案”是力量训练和有氧运动。
3.运动项目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的运动项目多种多样,防治效果较好,又简单易行并为很多天所喜爱的项目有:步行、慢速跑、骑自行车、游泳、爬楼梯、登山、舞蹈及各种拳操等。
1)步行:是最简单且又行之有效的有氧训练活动,可适于年老体衰者。步行速度宜中等偏快,全身放松,每次持续15~30分钟。
2)慢跑:其运动强度比步行大,慢跑需要有全身大部分肌肉协调参与完成。在慢跑中要注意:足跟先着地。然后全脚掌着地,这样可使腿部肌肉得到放松。另外,跑步时脚着地后膝关节要稍稍弯曲,以缓冲部分反作用力。身体姿势要正确,抬头、挺胸,双上肢放松,前后自如摆动。跑步要与呼吸相配合,如跑2~3步一呼,2~3步一吸、跑步的速度也要掌握好,使心率增加到需要的水平,而后维持15~30分钟。跑步的道路椅宽阔平坦,避免在过硬的运动场地运动,以免发生运动创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sjzmeishen.com/gszyx/79.html